

  |
九大行星中,只有地球表面生机勃勃。如果有一位外来的太空旅行者,他一眼就会看出,地球比任何邻居都有趣。外面云层翻卷,压强、温度、湿度瞬息万变。往里看,会发现地球是个潮湿的星球,海洋约占地表面积的71%,除此之外,就是岩石组成的陆地,约占地表的29%。陆地的平均高度比海平面高840米,最大的陆块叫做大陆。大陆表面万紫千红,两极有白皑皑的厚冰壳,赤道上绿郁郁的热带丛林,沙漠中黄沙漫漫,草原上碧草茵茵。降临地球,更会被形形色色的生命吸引住。面积约5亿平方公里,纵深约为3000主的生物圈,它像一层外衣紧紧包裹着地球,厚度虽只有地球的1/4250,然而它对于生命却非同小可,绝大多数的植物、动物、包括从类,就在此栖息、繁衍,演绎着一个个生命的故事,因此而富有生气。 |
关心我们这个地球,并热爱它的人,难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: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是如何形成的?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的当代人,当然不会满足上帝“创世说”这样的答案。实际上,早在18世纪,法国生物学家布封就以他的彗星碰撞演说打破了社学的禁锢。然而,人们也许还不知道,随着科学的进步,关于地球成因的学说已多达十多种,它们主要是:彗星碰撞说、陨星说、宇宙星云说、双星说、行星平面说、卫星说等等。 |
日本东京技术学院的一项研究称,地球的海洋将会在10亿年后完全干涸,地球表面的所有生物将会消失,地球的命运将同火星一样。
报告显示,从7.5亿年前开始,大量海水从外围流向地幔,导致今天这样大陆露出水面。报告称,这样就为大部分大陆为何在7.5亿年前都沉睡海底带来了新的解释。如上述理论正确,同时也就进一步解释了那段时期大气中氧气含量大大增加的原因。报告称,在石头上生活的制氧游生物,因大陆露出水面而暴露在空气中,释放大量氧气进入大气层,而充沛的氧气则孕育出不同的生命形态。
|
原始海洋和大气中的简单化合物,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形成越来越多和复杂的氨基酸和简单糖类,经过若干年代,又逐渐形成了蛋白质和核酸。最后随机结合形成能诱发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,于是生命也就开始了。在古代的海洋里,热带和温带及寒带海洋中有不同种类的活动的分子在繁衍,于是会产生不同的种族,并以此范围为界,进行有机进化的过程。当初几种不同的特种分子同时出现,但繁衍效率高者存活下来,慢者就可能遭淘汰或不发达。所以现在的不同特种当初的原始分子都可能十分类似。
当叶绿体在海洋里繁殖时,二氧化碳逐渐被消耗,出现分子氧。植物细胞效率不断提高,每个细胞都含有大量叶绿体。没有叶绿素的精细胞就不能继续按原方式生活,但它配有线粒体细胞,于是就可吞食细胞,依靠剥夺植物分子生存,因为线粒体可处理复杂分子,并能将分子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储存起来,这就是后来的动物细胞了。后来,生物变得相当复杂,这些由化石就可以得到证明。 |
|
|